原创:唐伊
中医针灸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针灸术,初为简单的砭石击穴,温热祛病,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在先民中流传,后在发展中逐渐成熟,并有零散的针灸著作出现。灵台古属雍州之域,境内多处骨砭针的出土,证明是中华针灸术的发祥地。1800多年前,诞生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的西晋医学家皇甫谧通过亲身试针、撰集完成的《黄帝针灸甲乙经》开创世界针灸医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临床医学专著。
皇甫谧,魏晋时人,著名针灸医学家,他隐居村野,潜心致学,以身试针,完成了医学巨著《针灸甲乙经》,厘定针灸穴位349个,比前人多出189个,系统地介绍了针刺艾灸方法,记述了内、外、妇、儿科等200多种病症,500多个针灸处方,研究整理了经络学说,奠定了针灸学基础。经两千多年的临床试验,至今仍是针灸临床、科研、教学的指南,被中医针灸界视为秘笈,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从公元七世纪起流传于海外,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皇甫谧针灸术的载体是《针灸甲乙经》,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古代针灸资料,成为我国研究针灸理论与临床的重要文献。皇甫谧在归纳整理前人腧穴理论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充实与完善,形成了其独有的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在其书中详细论述了穴位的名称、定位、取穴方法、针刺深度、刺灸禁忌、所属经脉等。特别是其独创了郄穴和交会穴,同时还对特定穴中的募穴和背俞穴及其它们的定位、针刺深度、艾灸方法也进行了增补与完善,使腧穴的理论框架开始形成,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对针灸学以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皇甫谧针灸术的针法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产生针感,促使气血和调,经络通畅,达到驱邪扶正,防治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针具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骨针演变到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针刺手法结合物理治疗和药物注射等方法,使其应用更加广泛。
皇甫谧针灸术的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穴位体表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灸法一般可分为艾条和非艾条两大类。艾条类有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等。非艾条类有灯火灸、药物灸、电热灸等。
针刺入穴位引针后,在针柄上用艾球燃灸,灸一壮艾,再引针,再灸,再引针。通过艾火燃灸,使热传于针体,由针体传入人体经络,治愈疾病。 针灸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既可发汗,又能止汗;既能通便,又能止泻;既能治癃闭,又能治遗尿这种双向调整作用,也是针灸治疗无毒副反应的根本原因。
皇甫谧针灸术的针灸器械简单、价格低廉,不仅能作为医生的一种治疗手段,而且可供一般群众自行操作,用以治疗和保健。针灸肌体特定穴位,可对多个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可以调整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防卫免疫等各个系统的异常功能,使针灸具有广泛的适应症。 针灸对功能失调的疾病具有治疗优势;对疾病早期或新病疗效显著;对疑难杂症有立竿见影、起沉疴于瞬间的效果。
为了传承皇甫谧针灸术,灵台先后成立了皇甫谧研究院、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创办了《皇甫谧研究》学术期刊,编发了《中国皇甫谧针灸研究简报》,编辑出版了《皇甫谧遗著集》4种外语版本。编制完成《甘肃省灵台县皇甫谧针灸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灵台县皇甫谧针灸开发总体规划》,在皇甫谧出生地建成了皇甫谧“银针济世”雕像,在县皇甫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专科,被甘肃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病专科……
2005年,皇甫谧针灸术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举办了中国·灵台针灸术国际学术交流会,皇甫谧针灸术师承教育大会,郝定国等146名皇甫谧针灸术指导老师与316名继承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通过大力的传承和创新,为皇甫谧针灸术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它再次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181-1319-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站无关。支持原创!
⊙友情提示: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电话132-2812-3168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