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
这MV“有毒”!
博物馆洗脑神曲来了!
中国第一家中医博物馆–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坐落在景德路314号,此处原为明代苏州状元宰相申时行的古宅“春晖堂”。把中医博物馆建在现修复后的“春晖堂”,就是取中医药“杏林春晖,治病救人”之意。于2002年开馆。
苏州中医药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吴门医派源于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历代吴中名医有千余人,御医、医官百余人,存世医学著作五百余种,呈现出“儒医多、著作多”的特点。清代中期涌现出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以及雷允上诵芬堂为代表的百年药店,吴中医学由此声名远扬。博物馆布局以历史发展为纲,由图版、文物、书籍、场景复原等展线铺开,形象地直观地反映了吴中医学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药发展的概貌及成就。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故乡,吴中地区“世医多、御医多、儒医多、名医多”,自古以来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达数千家,其中医官、御医就有百余人。吴中医家以儒为医,不但擅长医道,而且精通文墨,他们“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断总结和记述前人经验及个人行医心得,撰文著书,医学古籍汗牛充栋,历经战乱兵燹、社会动荡还能遗存至今的历代吴医古籍尚有500多种。
今天我们仍能接触到如此之多的刻本、抄(稿)本,其中有很多是善本、孤本,可谓全国之最,但历年来流散的就更多,可见其学术成就不同凡响。南宋时期,苏州先后出现了医院和药局,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宋代石刻《平江图》上,刻有医院标记,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实物可考的、定名为“医院”的最早一所医院。宋绍定四年(1231年),苏州知府吴渊还创建了第一所官办药局济民药局。
元代名医葛乾孙著有《十药神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专治痨病的专书。
江浙官医提举葛应雷之子。他生有奇气,仪状伟特,膂力过人,为人倜傥温雅。未冠时,好击刺战阵之法,后折节读书,却入试屡败。于是弃绝仕途,转而继承家业,研习岐黄之术。其父取医书授之,他稍治辄精,且兼通阴阳、律历、星命。为人治病,常见奇效。因此他名重南北,与当时浙江义乌名医朱丹溪齐名。
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中首次确定了“吴医”的名称。
杨循吉,生于景泰七年(1456),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十九岁。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所著《苏谈》,载录乡邦文献表章为多,轶事异闻间亦采入。录有:姚守重士、黠妓赚诗、韩公有度量、僧中善记、吴中医派、史明古修志、顾阿瑛豪侈、吴都宪胆气、常熟酒令、中峰草堂、武功治水、姚少师广孝雅量、林屋洞天、东平志异文襄仁政、文襄佛噱、桐封事武、苏治失火、东野荐吴人、杨尚书遇仲举、文贞贵德、周巡抚解嘲、夏卿风致、刘氏世德、荐人反噬、寿不系人,陈氏世家、万三遗宅、刘守镇讹言、陆道判捐资,五经文累、桐村健文、巧仕、骰验等三十四则。
清代唐大烈将苏州地区、包括自己在内的31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一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杂志。
苏州又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以苏州名医叶天士为代表的一批温病名家,如薛生白等,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著书立说,自成一派,其中尤以叶桂所著《温热论》影响最大,因此形成了吴中医学的“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三大特点,苏州名医之多,著作之富,是国内任何一个地区都无可比拟的。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医家。叶氏出身于世医之家,自幼随父习医。十四岁丧父,立下业医之志,探求医学,孜孜不倦。凡有擅长医术者,无论遐迩,均上门以执师礼。据说十年之间,从师凡十七人。叶氏博采众家,以成己说,终成显赫医名,求治者络绎不绝,“治病多奇中”(《清史稿》)。但叶氏也因此而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一生少有著作存世。后人整理他的医案为《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而《温热论》乃是叶桂携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本是叶氏师徒之间的问答授课,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两种传本。
吴门医派的另一个特色是发达的中药业。苏州药材交易市场繁荣,药商又多集中于阊门外运河两岸,古城内外各种名号的中药店、药材行、参茸店星罗棋布,达340家之多,如百年老店“雷允上诵芬堂”“沐泰山堂”“宁远堂”“童葆春堂”“良利堂”“天益生堂”等,都以“道地药材,精心炮制,优质饮片,精当修合”特色闻名四海。更有中成药“六神丸”“行军散”“玉枢丹”等誉满海内外,吴门医派在为苏州的医药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古迹、故居、墓葬、传说、故事、处方、著述、学术思想、诗文、书籍以及治疗工具、碑刻、药店等。这些都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辉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于1990年9月建成,坐落于中医药大学校内的逸夫科学馆中。它是一座收藏丰富、内容系统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内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两部分,展出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
“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1000余件,善本医籍200种。《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药发展史成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中药部”收藏各类中药标本2800多种,约5000余份。展陈包括《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动物展览橱窗》两部分。《中药综合展厅》陈列常用中药近600种、1500多份中药标本,另有药用动物剥制与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近3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近8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1万多件,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馆外有1万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
镇馆之宝是摆放在二楼展厅1744年铸造的针灸铜人。据文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编纂了综合医学丛书——《医宗金鉴》,这座针灸铜人是乾隆皇帝对编者的赏赐。而当时的这批针灸铜人如今国内仅存此一件。
镇馆之宝御制针灸铜人
近代中医药器具和古书籍
“津门医粹”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门诊大厅,以24小时开放式展厅为特色,是天津市第一座以宣传研究天津市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博物馆。展馆以展示浓厚的津沽文化和津门医家方药为主题,馆内陈列历代中医药器具、中草药标本、中医药书籍、近代名医医案方单等,馆藏文物文献详实珍贵,承载了津门医学之精华,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之博大精深。展馆全年365天面向社会开放,是名副其实的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津门医粹”博物馆分两个部分对外展示,第一部分是“津门医粹”;第二部分百草园中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500余件。
剃头担子(清代)
白瓷药罐(唐代)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医史博物馆展陈从中国历史上的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珍贵文物1800余件(套),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中医院校最早自主建立的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最有特色的中医药史专题博物馆之一。
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南通市濠河之畔,是南通市第一家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集了大量南通中医药历史文物、文献和史料,全面展示了南通中医药的历史和现状。
国医大师朱良春从医近80载,晚年一大心愿即建立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镇馆之宝为南宋晚期铁质串铃、第三纪沉积岩龙骨化石。馆中还设中医药藏品专区,包含宋版、明版、清版古医籍近百套,自明清以来的研钵系列、小药瓶系列、熏香炉系列、脉枕系列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北部辽宁中医药大学校园内,毗邻北陵公园,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一堂四馆”(中医文化大讲堂、医史教育博物馆、人体生命科学馆、中药标本馆、校史馆)的格局,馆内设施齐全,展览形式多样。
中药标本馆由8个展室组成,馆内收藏中药材标本近7000余种,其中包括有珍贵的藏品如野山参、鹿茸、麝香、冬虫夏草、牛黄等名贵中药材和国家禁止入药的犀牛角、虎骨等;医史教育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主要通过壁画展示、多媒体展示、中医药古籍展示等介绍中医药发展简史和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馆藏文物400余件,通过文物、景观、绘画、图表、照片和文献资料展现中医药学的发展成就,展品并突出辽宁省地方特色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新安医学文化馆,静谧的长廊上一幅幅新安医家的简介和人物壁画,充分展示出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新安医学繁荣的历史渊源。
文化馆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从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多角度介绍新安医学成长背景下的徽文化。新安医学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医学,伴随着徽商、徽学的兴盛而兴盛,它的形成与兴起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地域环境下的医学文化。因此,本版块主要从家族世医、名医名著、名说名派、新安药业、医学教育等五大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安医学的主要特色和对中医学的特殊贡献。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州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区内,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室内展区包括有医史馆、中药馆两大主题展馆以及岭南中草药浸制标本展区、科普互动体验区,另有针灸馆、养生馆和岭南医学馆正在建设中。室外有“药王山”和“时珍山”中草药种植园区、文化广场、岭南名医壁,以及“岐黄问对”“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雕塑等一系列中医药文化景点。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以突出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馆藏特色。现有馆藏医史文物6000余件,中药标本2478种11270份,中草药种植园栽种中草药2000多种近万株。
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在云南中医学院校园内,共有12个展馆。其中,《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1985年云南中医学院就建设该馆,并按上品、中品、下品的分类进行展示了365种药材,同时展示了相关的古籍文献和古代炮制药物的工具等,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神农本草经》专题馆;民族医药展馆收集涉及25个民族医药的文物、实物600余件,收集云南民族药产品200余种;云南民族药标准药材标本馆及腊叶标本馆收集云南民族药标本2104种,1万余份药材标本、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等。
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坐落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由4个馆组成,是一座收藏丰富、内容系统的专业博物馆。
医史馆包括序厅、河南历代医史展和河南中医药文化遗迹展3个主要展示区。现有古籍、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各类藏品200余件;中药馆分为浸制标本、腊叶标本、药材标本、动物药与矿物标本展区,收藏各类中药标本5000余种;仲景馆由仲景学术承源开流、学术与外延、历代研究成就、国际交流与影响等八部分组成。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坐落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设六个展厅,收藏并展示中医药文物2135件,中药标本近万份。
长春中医药大学及吉林省博物馆自2014年起,收集国医大师的手迹、题字等,作为镇馆之宝,永久收藏。在这里人们还能见到刘柏龄、石仰山、李士懋等23位国医大师的书法作品。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的西北角。 博物馆占地一千五百多平方米,馆舍建筑高十八余米,建筑面积五千五百余平方米。博物馆馆舍分两部分。东侧部分三层,西侧部分四层,中间以门厅连接,形如两片树叶,形体呈现流线型,形成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展馆主要由中医药史馆、中医药专题馆、中药标本馆、生命科学馆、校史纪念馆五个馆组成。各展馆以展示实物为主,配以简明的文字、图片,穿插史前人类生活、野生动物等多种场景,充分展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馆藏2000余件(套)文物、1000余本(套)古籍、百余幅字画、百余种奇特大中药标本、上万种中药标本、200余件校史文物及相关研究资料。
藏医药文化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文献丰富,内容广博,在世界医药文化领域独树一帜。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又称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科技生物产业园区,是世界唯一以藏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收藏、保护、展示、研究藏文化的综合型博物馆。
博物院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4万件,藏有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长618米、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唐卡巨作——《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彩绘大观》从策划到完成历时长达27年,由青、藏、甘、川、滇五省区四百多位藏、蒙、土、汉学者、专家、顶尖工艺美术师,采用纯天然绘画颜料,以藏族传统艺术绘画技法绘制而成。 内容囊括藏族对宇宙的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宗教、医学、文化、艺术、民俗等,画面精细,色彩绚丽,蔚为大观,堪称藏文化百科全书,被誉为“当代国宝”。博物院收藏古籍文献6000余部、藏医唐卡80幅、古代藏医医疗器械200多件、藏药材标本3000余种,全面展现了藏医学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疗效显著的临床实践和独具特色的炮制技艺,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北京首家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原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南路,后迁址至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公寓院内,2003年对外开放。博物馆文物陈列分为七部分:清代御生堂老药铺、历代药王医圣造像、历代中医中药用具、古代中草药标本、古代中草药包装、历代医药书籍报刊、近代医方医案资料。
综合自 | 新华社 弘化社 中国中医 色意文化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181-1319-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站无关。支持原创!
⊙友情提示: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电话132-2812-3168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