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和诊断宗旨:引易入医、以易论医、以卦解医、以卦测病,比类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诊病、望闻问切,辩证论治,易医互融互补互生互用,从而实现阴阳平衡,天人合一。
上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称为“三易”。《连山易》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除了现在留下的《周易》,还有神农的《连山易》,黄帝的《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卦代表“山”,《连山易》的意思是“如山之出云”。《归藏易》是黄帝时代所用的易, 以坤卦为主,坤是纯阴,一切阳能“归藏”到纯阴的境界里去了。
易经与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医易和是华夏先民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早期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典籍中只有零星的记载,明代的医家张景岳明确提出了<易>、医关系的问题,主张”<易>、医同源论”,认为<易>、医同源于一个共同的阴阳变化之理。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经与中医合流的关键是在对六气的八卦定性上。太极就是神,两仪就是阴阳,四象配土即为五行。四象的生数、成数役用中宫之土便成八卦。其中乾卦养神呈象,坤卦养精成形,其余六子卦主事流通即为六气。奇经八脉合于八卦,是神治气之纲纪。
医易和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相互指导作用。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易彰。岂非偶然。
中医药学、易学都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与易学起源古远,医易同源,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教源自伏羲”,医学和易学在根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所以医家应该知易,知易则医理更明。医易和自觉地站在医易相通的立场来建立其医学理论体系,
医易和阴阳五行学说就和周易理系连成一体,相得益彰。有了易经,中医就会满盘皆活。人们将开创以象论医的新局面,针灸配穴之道将会彰明,偏方也将不再神奇。只有上升到易理的层面,才能深入中医的精微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呆板空洞的说教中;也只有在这个层面,医易才能找到共通的语言。
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道理是末,思维方式才是本,“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神是万物的奥妙而且能被表述出来,可以简单理解为信息。中医非常高妙,早就从信息的高度上研究人了。只有援易入医后,内经才能变得明白通晓,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才能一理贯通,从而踏入大医之门。
易医和诊断,在方法上是对传统的望、闻、问、切这四诊的突破,主要是择取临床情境中的某些信息,比类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诊病、辩证论治。当然易医诊断的用卦诊病的方法并非排斥望闻问切,在临床实践中,四诊的获得的某些信息,有时也对医者的分析思路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四诊的某些信息有时也进入医者的潜意识之中,构成了临床情境中的“特殊的信息”。易医诊断,不仅以卦测病,诊断其病,还要进一步分析辩证,是对疾病的病症,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是对疾病的本质的揭示,从而根据治则提出治法和处方,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以发挥辨证的优势。
易医诊断,是一个易医结合,诊治一体的临床医疗模式。其中易医诊断,是指运用易经的技术以卦诊病与中医临床中的辩证论治的结合。易医诊断的易学特色在于临床中引易入医、以易论医、以卦解医、以卦测病;其中医的特色是辩证论治,易医诊断是易医互融互补互生互用。易医诊断,在方法上是对传统的望、闻、问、切这四诊的突破,主要是择取临床情境中。
易医诊断的诸多环节中,如何捕捉信息起卦断卦具有关键性作用。万物同源论、宇宙全息论、万有相似论、万有相关论、万物类象论、天人相应论等都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是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都是天道、物道与人道的载体,都浓缩着宇宙的信息,并与宇宙的其他事物息息相通。这种息息相通,或隐或现,或实或虚,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或已知或未知,或“远在天边,近在咫尺”,或扑朔迷离“不可思议”,但是事物之间这种相互联系,息息相通是客观存在的,否则这个世界、这个统一的八卦结构的场就不会从无序到有序,就不会从浑沌到谐调共振。正是世界的这种物质性、整体性、统一性、联系性、有序性、共振性,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可反映大千世界”,才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由此知彼,由一事物而测知其他事物,才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才能同类互动,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医易和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发展的状态,不仅与本人的外部形态、神色、声音等有内在的联系,同时与其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衣着、坐落方位的选择、某种姿态等等)也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甚至与一定情境下其他事物也有着复杂的联系因此在临床情境中,医者依据患者的外部表现捕捉某些信息比类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诊病,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体内疾病的状况。
医易和国医堂的易医,对医易诊病其必有两大得益。
第一,其知如果不明五运六气,对于中医不过皮毛。只有明此,方能通晓疾病胜复承制的演变。
第二,援易入医后,一个人的病史和所有症状都能一以贯之,看得见,道得明。
举个例子:有个病人60多岁,年轻时得过肾炎,现在是右肾萎缩。前些时期右胁痛,还引着背痛、心慌,整个右边不舒服。等等。我已经详细对你推论了她的疾病发展过程和所有症状的所以然。一言以蔽之,命门火衰,肝胆相火代之,徘徊故都而不得入,于是各处窜逸。先用古方龙胆泻肝汤泻去肝火,再用逍遥散加生地、丹皮等舒展肝木,治肝之后再治肾。仍然用这个原方,引火归原,右肾得其颐养,又有水火相配,缔造日新之美,炙甘草和平达中,萎缩定当改变。这个法则和方子可以普利当今天下。有很多人肾虚发白,外兼肝有郁火。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得于浮躁多欲。六味地黄丸偏于壮水而不能处治浮火,久用反耗真阴。金匮肾气丸偏于补火也不利。其唯加减八味乎?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181-1319-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站无关。支持原创!
⊙友情提示: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电话132-2812-3168举报。
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才是易经,道是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人的最好的感情状态,人的最好的感情状态就是《易经》肯定能治百病啊,要不怎么生万物呢,用的材料是接受能修复人体的磁场,初始状态的磁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把自己的状态定义到最高,就可以和修复人体的磁场接触更多了。不但能治病,还能治百病,因为所有的运动现象都是磁场推动的,从磁场入手,简单有效。
用《易经》的思维来治病的案例,我这里有不少,选一个医理较简明的拿来说说。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男性病人,30多岁。主诉是腰酸痛一年多。除了腰酸痛一年多,其他没有明确的不适感。舌象是略淡,脉象两尺略细。
这个主诉不复杂,肯定是肾虚。
但是由于这个患者没有明显的寒热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了肾阴虚跟肾阳虚。那么剩下的,不是肾气虚就是肾精虚了。
他病了一年多,以往有医生治过,大多都是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之类,只是用的时候把丸改成了汤。
假如是肾精虚或者肾气虚,这两个相近的方其实应该都有效果。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效应呢?
进一步再细问,他才说到,腰的酸痛经常发作在早上5点到7点,时不时因为痛而醒。于是想到,5到7点就是卯时,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对应的是四象中少阳的位置。
少阳就是太阳在东方升起,见到半轮红日,叫少阳。现在是肾的精气不足,在阳升的时候,当升而不升,气憋住了而腰痛。当时考虑是这个原因。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寒湿在腰。为什么呢?
我们别忘了,湿性重着,湿性趋下。白天的湿性趋下是往脚里面走,但是晚上,当一个人平躺的时间久了,湿性趋下,就可能是趋到了腰部,因为腰部是最低位。
但问题是,这个病人没有其他的湿的病象,舌苔也不腻。
所以我的判断还是以肾精气不够力,上升不了为主。于是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了两味药:柴胡跟葛根,开了七副,嘱咐他早上5点到6点吃药。
下周他来复诊,问他效果怎么样,结果他告诉我,仅仅吃了一剂,腰痛就好了。
后来他又因为其他病来看病,再问他就说一直都没犯过。
易经治病挺神奇的,有种观点认为:病都是由“喜、怒、悲、思、忧、惊、恐的不同心情所造成,那么,治病的过程就是救人的过程。而百病都可由心而治,那么就会大大地减少开刀,手术的比例,为广大民众减少许多费用,这无疑是广大民众的福音。
易经治病
掌握了易学的“场”的效应,使方子所选出的场和病人的那个场产生了“共振”,而且合于中医的子午流注的方法,这样就解决了本质问题。 当代易医领域里的另一高手,罗氏风水他的易医方法也是以组场的方式,按照先天八卦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水火不相射”的原则为人治病的。
“如有一次,湖南株洲某部组织科张科长岳母患淋巴肿瘤,住院治疗,求其帮助,黄鉴老师即指示他在市场上买一金属鸡,一瓷龙,放在床头柜上。不久,即见显效。同病室的同等病人,化疗三个星期才能进食,而张的岳母一星期就能进食,这是为什么呢?因鸡为酉、龙为辰,辰酉合金,而辰土又生金,金为兑,肿瘤为艮,这样,生活环境就形成了“山泽通气”的场效应,而且组成了“山泽损”的卦场,成为“损不足而益有余”,促使肿瘤减小。《见易魂杂志总第16~17期》的《易道行天下》一文。以先天八卦为准则,坚持五行生克制化的基本原则,全面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易学思想和宇宙全息的思想,不吃药,不扎针,不花钱,且有奇效,实在是一种治病的好方法,新方法,对缺医少药的广大民众,无疑是一大福音,也是对易医的一大贡献。
百病可由心生,百病皆由心解,易经治病也许是一只很好用的钥匙。又听到有一中医师治难眠,就是中医师运用数字治病,就是说为患者开数字处方。数字都是来源于易经。比如,难以入睡时的处方是默念6030,6代表心,3代表肾,心肾不和导致失眠。据说不到一分钟就能入睡。最近总有不宁腿症状,影响入睡,到要试试灵不灵。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同时也是道家“三玄”之一,应该说他是儒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多学派共同的理论基础,从某种层面上说,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础,五术山医命相卜均以易为尊。然而,基础就是基础,我们不应该神化基础,读好《周易》,确实会让你在学术上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高的造诣。但是我认为,只读《周易》,不学《内》《难》《伤寒》,是永远也不能给人看病的;同样的道理,只读《周易》不学子平,也永远都批不了八字。
古人言: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在当代中医大家中,能够真正把《易经》的理论学说应用于实践的人并不多。医易和程新富才中医就是这当中罕见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