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是如何从易经衍生出来的?
你难道不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吗?
只是说后来发展了,和易经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而已。 -
周易,黄帝内经,儒家,道教,以及中医之间的关系和起源?
传说易经本有三部,夏、商、周各编写过一部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但前两部易经失传,现在只剩《周易》了,应该是著于周朝。
儒家始于战国时期,其中借鉴了一些《周易》的思想。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书,与前二者没太大关系。
道教是集战国道家思想、周易、及玄学和方术于一体的教派,道教有五术,山、医、命、相、卜,其中命、相、卜于周易有关,医则是指草药、针灸、灵治三方面。
至于中医,那就是治病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中医典籍,道教也有一些中医典籍。 -
中医与周易
中华哲学是中医的基础。中华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阴阳哲学是中华哲学的基础之一。 阴阳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从树影的日升日落的变化中中得到启示,即以木杆的阴影来度量太阳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古老的“阴阳”意识。在后世的发展中 阴阳哲学分为两个支线:
一个是以“物”和“相”为主,从早起的阴阳天相理论,包括阴阳七曜,也叫阴阳七政,阴阳九行,阴阳十行等,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开始逐渐以身边的金、木、水、火、土5种身边事物来代替天上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才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阴阳五形理论。第2个支线以“形”和“数”为主,表现为不同的卦象和术数。阴阳理论产生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丰富,到了“伏羲—神农文明时代”(距今1.2万年—1万年),创造了“阴阳八卦”理论。
这一时期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形成了父系社会价值观和母系社会价值观两大思想体系,表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的“阴生”和“阳强”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即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洛书》《连山》和《河图》《归藏》两个流派。
《洛书》流传发展了3000年左右,发展成为《连山易》。所以,《连山》是以艮卦开始,艮卦代表山,像山之伟出,体现出高大强盛,崇尚力量,以男性为尊的思想。而母系氏族社会崇尚阴藏生养,柔弱哺育,在阴阳理论上,逐渐形成了《河图》《归藏》流派。《河图》流传发展3000年左右,发展成为《归藏易》。所以,《归藏》由坤卦开始,坤卦代表大地,象征万物皆生于大地,终于又归藏于大地,体现出归藏、生养之德,以我为母,以女性为尊的母系社会价值思想。
启建立夏朝后,推崇《连山》,彰显高大强盛和力量。后来,商朝灭夏,易政怀柔,改推《归藏》。到商周之际,周文王被囚羑里城,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去繁就简,归纳提炼,将以前的阴阳理论和生克变化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格式化和哲学化,以极高的思维和语言形式,科学地阐述了事物存在变化的形式、状态、量变质变、各种情形以及普遍存在的法则、规律等,成为独立的哲学理论体系—《周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连山》《归藏》已经非常古老,当时的信息思想传播很慢,《周易》的形成已是几千年之后的事了。
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洛书》《河图》及其《连山》《归藏》,以及后来的《道德经》《易经》及其之上的文明和文化体系,繁衍广大,博大精深,被后世称为“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文明分离与融合形成的灿烂文化文明,是华夏文化的价值核心。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洛书》《连山》和《河图》《归藏》两个流派,实际上就是一直左右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儒家与法家,或是说“法制”与“德治”思想的肇始,是社会国家治理的两大根本基础。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以“法制”求强,以“德治”求明,阴阳一体,相生相克,不可偏废,方是完整的华夏哲学伦理,也才能保证和推动社会国家的健康发展。
资深中医理论学者罗广英教授一直主张中医的自立性,不同意把周易的理论说成中医背后的万能之说,他直说:”周易的卦序排列是没有中土五表达的,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表达也没有,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卦象体系的缺陷”。周易称离卦/心、坎卦/肾,艮卦/脾,怎么能说没有表达呢?
周易的离卦/心下爻为阳爻,中爻为阴爻,上爻为阳爻,反映了两阳爻被一个阴爻隔离了,但是,心实为阳中之阳。
周易的坎卦/肾
下爻为阴爻,中爻为阳爻,上爻为阴爻,反映了两阴爻被一个阳爻作为坎挡住了,但是肾实为阴中之阴。
由此可见,离坎都无法真实地描述《内经》里心肾的阴阳真面目。周易说心的形象为外面有心壳,里面有可流动的血液,故可以用离卦形象来描述心。也说中爻为火,上下阳爻怕火离得远远的,符合心/火之意。
而坎卦/肾,周易说肾/水,故上下爻代表水,中爻为山,表示山水,山为坎。
周易还用这种形象的方法来描述了艮/脾/土。下爻为阳,中爻和上爻为阴爻,表示土和上面茂盛的生态,但看不出阴阳中土之意。周易也用肺、肝、心包的爻卦。
我不反对这种唯象之论,但必竟无法定量地描述《内经》的真正原理,就不能说周易之论可以复盖整个中医中药之原理,甚至说《内经》及中医是由周易派生的,周易的原理远远超出中医之原理。在这方面,国内比较典型的著作有《周易与中医学》。其实,《黄帝内经》里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及其定量原理远远超出易经学说。比如,在《内经》里说纯阳精致使人夭,可见,帝/师是知道纯阳精是什么东西,只是没说什么具体东西。又如周易可以用先天八卦的阳→阴顺序,可以列出脏器循环顺序,但是由什么动力,按这个顺序推动的,就无法说出其中的知其所以然。当代科学语境比较园满地解读其中的知其所以然。
(作者,金日光先生,中原智库资深研究员、原全国政协常委、原 北化大学术委主任、现世界华人报网总编)
(图片选自网络) -
《易经》和《黄帝内经》成书在什么时期?哪个更早?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黄帝内经》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易经》比《黄帝内经》成书早 -
周易,黄帝内经,儒家,道教,以及中医之间的关系和起源?
传说易经本有三部,夏、商、周各编写过一部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但前两部易经失传,现在只剩《周易》了,应该是著于周朝。
儒家始于战国时期,其中借鉴了一些《周易》的思想。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书,与前二者没太大关系。
道教是集战国道家思想、周易、及玄学和方术于一体的教派,道教有五术,山、医、命、相、卜,其中命、相、卜于周易有关,医则是指草药、针灸、灵治三方面。
至于中医,那就是治病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中医典籍,道教也有一些中医典籍。 -
中医是如何从易经衍生出来的?
你难道不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吗?
只是说后来发展了,和易经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而已。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181-1319-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站无关。支持原创!
⊙友情提示: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电话132-2812-3168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