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王惟一,就是针灸注水铜人的创铸者。王惟一(987—1067),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针对这些情况,王惟一萌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宋仁宗,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这样一来既可以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针灸经穴的国家标准,又能够给大夫和医学生们练习使用。
开始,王惟一只想到让大家能在铜人身上练习,后来难题出现了,怎么知道穴位扎得准不准呢?王惟一灵机一动,想到了水。假如在铜人的肚子里装进水,把一个个穴位用蜡封起来,扎到穴位上,蜡被刺破,水流出来,就说明穴位找准了;不出水,说明没有扎到穴位上。他还想到了要使铜人里面的水源源不断,再把铜人做成双层的,而后再分为上下两节,中间缠着腰带,掩盖拼接的缝隙,夹层里注水,发髻装个玄机,中间隐藏注水的孔。
在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后,王惟一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具针灸铜人。从设计铜人、塑胚制模到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王惟一以及其他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仁宗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说到针灸铜人最神奇的功用,还在于它是医学考试的道具,学医者只有在针灸铜人上考试过关,才有资格结业,拿到上岗证书。针灸铜人作为考试道具,前后使用了100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于公元1026年成书,全书分三卷,共354个穴位。由于该书要作为官方标准公布于世,故对历代腧穴定位作了不少校勘考证。王惟一在总结腧穴的基础上,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181-1319-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站无关。支持原创!
⊙友情提示: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电话132-2812-3168举报。